影响中国经济的第三只手
前日在中央2套财经频道,看到某位嘉宾谈到影响中国经济的两只手,一只是看不见得手,就是市场机制,另一只是看得见的手,就是宏观调控。两只手结合起来才能把中国的经济搞好。
所谓“看不见的手”,来源于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最初的意思是,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后来的经济学家们又不断的将这个概念发展,现在,谈起看不见得手,一般是指维持市场健康发展的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价格调整作用,市场竞争和供需关系最终都通过商品的价格调整机制来完成,不断的达到均衡状态。
所谓“看得见的手”,就是宏观调控政策或者说国家干预。一般认为来自于凯恩斯的经济政策观点,凯恩斯认为仅仅靠价格机制和市场无法充分解决就业问题。他的政策核心是反对自由放任,主张国家干预,因此要扩大政府职能,主要是指扩大政府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的职能。作为看得见的手的两种重要手段,就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
如果中国的经济仅有这两只手来作用的话,那宏观经济肯定可以健康稳定的发展。可是在我看来,影响中国经济还有第三只手。
这第三只手就是地方政府和利益集团所合力形成的一只手。
从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来看,一般每次政策的出台都是非常及时和正确的,但却总是在执行的时候出现偏差,这就是由于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利益博弈所形成的结果。就拿上海、杭州、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的高房价为例,就是地方政府为追求自己的个人利益所形成的结果。作为中央政府,当然是希望房市健康稳健的平稳发展,这样才能起到良性的循环作用,才能靠房地产拉动相关行业稳步发展,做种依靠乘数效应拉动经济、提高就业和居民收入。可是地方政府却为了自己的一己之力,不在保障性住房和廉租房上花力气,却不断的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地王。
而随着一小部分人的财富集中度越来越高和某些行业的企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再加上一些腐败的因素,逐步形成了某些既得利益集团,经济的话语权逐步被掌握在这些既得利益集团手中。他们力量不但可以左右政府的经济调控和产业调整政策,还可以挫伤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和活力并扰乱市场竞争机制,进而造成社会总福利的净损失。广大的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才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真正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根本所在。可是从09年我们看到的是享受到国家资源优惠的大多数都是大型国企或央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日子依然非常难过。如果仅是少数的企业集团能够享受到政策的时候,能够获得大量贷款的时候,那么产出的乘数效应便会大打折扣的。
正是地方政府利益和既得利益集团这两个因素所形成的第三只手,正在严重的干扰着中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这只手上会影响宏观政策的执行效果,下会干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这第三只手正在偷偷的干扰着前两只手,使前两只手无法发挥正常的作用。
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利分配、税收体制的完善,怎样能够即提高地方的积极性又保持上下步调的一致看来是未来急需解决的体制问题。而打破既得利益集团的格局,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则是产业政策和市场机制调整中的关键一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