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总拿消费说事-让我们拿什么消费?
每当经济陷入低谷或危急之时,政府总有几大法宝。一是扩大内需,也就是鼓励国民消费;二是增加货币投放量,给企业以贷款支持;三是支持房地产企业,号称房地产业的复兴能够带来相关联的几十个行业的乘数效应。这次我们就专门来说说消费的事。
根据凯恩斯的理论,短期产出完全由总需求决定,而总需求的最直观体现就是国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换句话说,那就是短期的GDP完全取决于于国民的整体消费能力。道理也很简单,大家买的东西多了,自然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商家和厂家生意更好,生产的产品更多了,就能够扩大就业人数同时提升经济,最终提高GDP。所以每次到了经济不振的时候,政府总要号召大家多多消费,以期望提高总产出,提振经济。而且中国的经济学家们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拿中国人民的消费能力、消费支出占收入的比例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较,得出结论认为中国人民的消费支出太保守,还大有潜力可挖掘。比如中国的消费支出仅占了GDP的36%,而美国则是60%,这样两厢一比自然差距悬殊。
可是问题是,中国有着中国的现实情况,别忘了现在中国人头上还压着新三座大山呢,那就是住房、教育和医疗。有这三个紧箍咒紧紧的卡在你的脑袋上,你还哪里再有钱拿出来消费呢?况且,在中国买房算作投资,不算在那36%里面,而在美国买房则属于消费,是算在那60%里面的,这样一算,似乎相差也不大了。
先说住房吧,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历史文化传统,向来喜欢购买自己居住的房子。安居才能乐业,修身齐家搞定了,才能出来平天下。中国人向来是要拥有一套自己的住房之后,才会有安定感和归属感,这与中国几千年来的大陆文化、农业文化和家庭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从古至今,只要人有钱了,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置办一份家宅和修葺祖坟,说到底也就是阳宅和阴宅,都离不开一个“宅”字,其他什么消费啊、再投资啊那都是后话了。要指望中国人像欧美人那样租房子,我看两三代以内是无法转换这个观念的。还有那些呼吁中国人要租房住的专家们也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们专家自己是不是租房子住呢?你们的子女和父母是不是也都是租房子住呢?你如果自己都不是租房子住,那就没有权利呼吁别人别买房子。按照目前疯涨的房价,别说一个年轻人自己难以支付,就是一对小夫妻也难以支付,现在是父母齐上阵,2家甚至三家人省吃俭用,就为了给儿子结婚买套房子。钱都要存起来买房子,哪里还敢出来消费?
再说教育,现在普通的公立幼儿园、学校不能说质量不好,但是学费也都不菲了。更别说那些重点幼儿园和学校,而且很多新上海人由于没有上海户口或居住证,或者由于居住地没有重点学校的原因,都要跨区选择或者进民办私立学校。现在上海好点的幼儿园的托费,每个月都要2千多(还要面试,竞争程度比考重点大学还要激烈),还要预备着将来上小学、中学和上大学的费用,这一加起来,再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没有个七八十万怎么搞的定?即便现在大学不断的扩招,扩招到了就算毕业了也不一定找到工作的情况下,可是还是要上啊。就像现在流行的一句话,钱放在口袋里就要贬值,必须要拿出来买房子或者买股票,最终就是“不买是等死,买了是找死”。小孩的教育也是这样的,不上学是等死,上了学是找死,被应试教育体制下熏陶出来,想要创业赚大钱所需要的素质更少了。
最后就是医疗,这就更别提了,现在随便看个感冒就要几百元、做几个检查就要几千元、动个小手术就要几万元。万一年老了生了重病,用好点的药、进好点的三级甲等医院可能都超出你的医疗报销范围。现在的中年人,怎么着也要给自己留个几十万留做医疗费用。还要小心翼翼的注意养生,要花钱吃的稍微好点、花钱去做做健身和锻炼,以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不要生什么大病。
普通人,就一辈子的收入总和加在一起,也不够搬走这三座大山,在这种情况下,再来谈消费,岂不是水中捞月?国外有国外的情况,在美国,没人把买房当做投资,就是消费,也消费得起,在市郊买个HOUSE并不算太贵。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更加完善,没有中国人这么多后顾之忧,在日本和香港,看个病的费用基本上是很少的。如果没有住房、教育和医疗这三只猛虎挡在路中央,大家自然是乐于消费的。谁不想隔三差五的去超市来个大采购,去来个欧洲游,去买个宝马开开呢?看到中国的白领倾其所有,还动用了父母的积蓄并透支未来几十年的收入来购买房子,而现在的房价又是这么高。郎咸平就在去年惊呼这样下去大部分的白领即将破产,想想我都要破产了,我还消费什么啊。
未来,解决掉了这新三座大山以及其他随时可能崛起的其他大山,为人民群众做好保障,大家都没有了后顾之忧,那才能真正的提高大家的消费能力,才能更好的刺激国民总产出。
也许有人说,这是一个悖论,消费和产出总是相互连环的,就像鸡和蛋的问题,总有一环要打破。可问题是这只鸡不但饭吃不饱,鸡毛还要拔去搭茅棚、鸡肉还要割掉一块给别人做菜吃,这样的鸡,哪里还有力气来下蛋?!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