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动物有关的管理定律之寒蝉效应

寒蝉效应.jpg

本文发表于《现代商业银行》2011年09期

寒蝉效应(Chilling Effect)本是新闻学领域的名词,源自于美国。指的是新闻传播媒体受到政府或是上层阶级运用宪制形式如法律等或是宪制外的形式如牌照换发登记等,进行对于新闻传播媒体的控制,造成新闻传播媒体无法有效担任“第四权利”的工作,也就是进行监督政府施政以及督促社会尽其责任的功能。不过现在由于广泛使用,现在只要是被上层权力阶级控制,造成下层阶级无法有效发表意见的情况,很多人都会用“寒蝉效应”一词。但事实上,寒蝉效应是新闻学的用词!

Chilling Effect翻译成中文时,取自于成语“噤若寒蝉”,噤若寒蝉,指蝉嘶于夏秋,不久即死。古人不察,以为蝉到寒天,不能发声,乃以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后来媒体所称“寒蝉效应”乃延申其义,形容人们因某事件所引发的言论不自由,不敢作声,不敢有意见的意思。

其实在很多企业里,寒蝉效应的场景并不陌生,董事长或总经理开会的时候,下属多半不敢提出不同意见,而是唯唯诺诺的应付而已,完全类似于没有情感的行尸走肉,只是拷贝不走样地执行领导的意见。所谓枪打出头鸟,多说多错,多做也是多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从某种程度来讲,寒蝉效应也是一种大企业病。就因为如此,可能很多人会认为寒蝉效应是个负面词汇,在企业管理的任何时刻都应该尽量的消除这种状态,但其实也并不尽然。从战略执行的角度来考虑,企业大多经历战略制定、执行和反馈纠错三个阶段,在不同阶段对寒蝉效应的理解各有不同。

在战略制定阶段,讲求的是群策群力

要充分的考察时下的外部环境和内部优劣势,谨慎地制定出企业的战略计划。这个阶段,应该要尽量避免企业员工的寒蝉效应。寒蝉效应在民企和国企里发生的概率最高,民企是因为企业是老板亲自吃手空拳打拼出来的,员工对老板有着天然的依赖和崇拜,国企则是由于旧有的管理思路, 下级与上级有着政治层级那样的明确的分隔。在此阶段,应充分发挥民主,让参与决策的人开动脑筋畅所欲言,这个时候时间的长短不是衡量决策效率的重要指标,而全面性和深度才是决策质量好坏的重要指标。

在战略执行阶段,讲求的是执行力

要不折不扣的执行企业上层所传导下来的指令,不能发生扭曲和变形。所以在这个阶段,到是要提倡寒蝉效应,提倡少说多做。这样,企业的战略才能得到最好的贯彻和执行,才能够效率最大化。首创集团董事长刘晓光就曾说过,在接受首创后进行企业战略转型时,会让更多的管理者参与决策,并用了3年的时间来进行企业重大战略的讨论和制定,一旦进入执行阶段就要不折不扣的执行。而这个时候也是很多管理者最容易犯错的时候,在企业制定策略时不去出谋划策,在策略执行时却牢骚满腹,这样的员工自然不能成为好的管理者。

在战略反馈阶段,讲求的是知无不言

如果这个时候,员工们摄于上级领导的威权,只敢说好话而不是真话,只敢表功而不敢言败。因此在这个阶段,也要避免寒蝉效应。没有百分百正确的战略,在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中,随着人和境的不同,战略的执行可能或多或少出现偏差,战略和计划执行完毕之后进行情况反馈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纠错是必要的,也才能算是最后阶段。高明的企业善于全面真实地将实际情况及时反馈,愚蠢的企业则把执行算作最后阶段,从不进行反思,而可悲的企业则是在反馈情况时,员工无人敢言真实情况。

所以在不同的管理阶段,对寒蝉效应的态度应该是有所不同,不应一味的反对它。

我来说两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儿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