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Made in China到Made for China

Made in China是一个曾经让中国风光无限的名词,依靠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中国制造的产品大量的涌入全世界尤其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同时也为中国赚取了大量的外汇收入、成就了强劲的民营经济和大量的新生富豪们。随着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出口急剧下降,如何提高内需、提高中国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价值,如何从微笑曲线的底端向两边的嘴角发展成了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就在中国争取在Made in China浪潮中积极进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又有一个名词被措不及防地提了出来,那就是Made for China。

made-for-china.jpg

这一名词来源于2010年10月18日美国《新闻周刊》的封面文章,文章展示了全球企业向Made for China的转变,越来越多的国外品牌为了满足中国市场需求,针对中国消费者进行重新设计或专门制造。在这其中,一般性产品针对中国消费者的习惯和爱好进行设计和生产当然是大势所趋,也是造福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但是其主流却是高端奢侈品针对中国的定制服务。两个词组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差别,但其包含的东西却天差地别,Made in China的是一般日用消费品,Made for China的则是高档奢侈品。

根据贝恩咨询公司近日发布的报告,2009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增长了近 12%,达到96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27.5%。预计未来5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将会达到146亿美元,占据全球奢侈品消费额的首位。然而新生代的富豪们,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在4S店买宝马、去香港买LV了,因为随着富裕程度的增加,这些标准的奢侈品并不能彰显自己身份和地位。几年前我就曾经在澳门某赌场的专门店,亲见来自浙江的老板指着五六千元的LV休闲鞋,看也不看的就让服务员打包。当LV成为白领们的标准配置,宝马7系成为老板们的基本装备时,定制就成为了一种必然。因此最新最时尚的购买行为是定制LV行李箱、定制百达翡丽腕表、定制宾利汽车、定制私人游艇甚至飞机,就连瑞士顶级银行也踌躇满志的来中国推出私人定制银行服务。在这场全球盛宴中,主角只有两个:国外品牌和中国顾客。

在这部Made in China到Made for China的演出中,我们看到了2位主角和2位配角。主角是发达国家的穷人和富人,配角则是中国的穷人和富人。其中隐含的逻辑似乎是这样:中国穷人拼命工作,为发达国家的穷人提供了廉价物美的生活必需品,替他们省了钱,同时也成就了中国的富人;中国的富人则拼命购物,为发达国家的富人们提供了市场并替他们赚了钱,同时也成就了发达国家的富人。中国帮助欧美稳定了CPI,他们则帮助我们抚慰富人们的冲动欲望。2位配角出色的完成了演出,表现的比主角更加优秀,因为已是全情投入完全入戏了。这看似双赢的局面更像一场零和游戏,中国以不可再生的劳动优势、环境和资源托起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生活。也许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必经之路,但是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入戏太深。

如果Made in China的产品不再是玩具、鞋和打火机,而是有着更高附加值的设备、汽车、电影、软件和服务,那中国的外汇收入就不用赚的这么辛苦,制造业的收入就更为丰厚。

如果Made for China的产品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名车、名表和名珠宝,而是面向马大嫂们(上海话:普通家庭主妇)的Iphone、水果、新鲜牛肉和衣服,那中国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一定直逼富人。

如果中国的富人不再追逐所谓的Made for China,而更钟情于本土品牌,更钟情于能刺激本国经济发展的消费方式,那中国经济将不再受制于人,会在本国境内就形成一个健康的良性循环。

如果中国的穷人必须要消费的Made in China产品也像国外超市那样物美价廉,不用担心地沟油、不用担心三聚氰胺,不用担心花了大价钱买了会发散甲醛的家具,那将会是内需重振的时刻,也更是本土制造业的福音。

如果这些如果全都实现,让每位中国人都能享受到Made from world的产品,这才是真正值得骄傲的时刻!


经济趋势

我来说两句!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儿发表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