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控制物价的紧缩政策毫无意义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当老百姓的吃饭成了问题,社会就会变得不太和谐,因此对于任何一个政权来说,控制CPI都是重中之重。自2010年10月开始,央行共计加息5次,提高存款准备金7次,其紧缩力度可谓历史罕见。至8月末,中国M2余额为78.07万亿元,同比增长13.5%,M2增速连续5个月持续在16%以下,仅为改革开放32年M2平均增速的1/2。然而政策的效果总有滞后性,就像最牛逼的毒药也是七步之后才置人于死地,最好的中药也要持续吃23个月才能见效。CPI从2010年的最高点5.1(11月份)开始缓慢增加到2011年7月份6.5,8月有小幅下降为6.2,很多业内专家预测CPI仍将在高位持续,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全面通胀的社会。
CPI上涨
社会已经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由于货币超发稀释了老百姓手里的钱,导致物价全面上涨,CPI(戏称China Pig Index中国猪肉价格指数)的持续上涨表明了中国已经进入了全面通胀的时代,日子已经并会越来越难过。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不是所有的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因为原材料短缺或者需求增加而引起的总体价格水平上涨是一种正常的市场行为,市场会通过价格机制引导人们增加供给、减少需求或者倒逼新技术的产生,这样的物价上涨,单纯的紧缩政策并不会起作用。比如厉以宁同学在今年1月份就表示“目前的通货膨胀是成本推进型的,这在中国是第一次,宏观紧缩政策对目前的成本推进型通胀并无作用。紧缩的宏观政策不能解决原材料的短缺,也不能解决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问题,也不能把劳动成本上升的问题消除掉,可能对房价的上涨、土地价格上涨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既然已经上升了,成本还在推动着总价格的上升。”
但无论是专家的各种意见还是政府的各种措施,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控制物价水平。这仍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思路,和政府对房价调控的执着是一脉相承的。价格即是商品价值的体现,也是供需关系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价格只是各种经济行为相互作用之下的结果,而非原因。我在《每次房产调控,最受伤的总是刚需》一文中也提到,房价只是一种表面结果,而非问题的实质。如果每次都只是就揪着价格不放,就如同得了梅毒的病人,你不去给他杀死病毒,却只是修整溃烂的皮肤有何用?可悲的是中国社会一直以来就是这种思路,由于各种病毒引起的性病都是归于皮肤科的。
拿房产调控来举例,最重要的是要让富人炒房的成本提高,让穷人买房的成本降低。但我们现在的调控都是一刀切,贷款政策和限购政策等政策只能让穷人无法通过贷款买房,而富人依旧可以手持现金买房。如果房子都集中在富人手里,他除了死捂房子不降价和炒房以外,你还能指望他做什么?
只为控制物价的紧缩政策也一样,紧缩之下,受伤的首先是中小企业和穷人,因为远离权力中心的人群比离权力近的人群更难拿到钱,死得更快。在紧缩的大环境之下,资金的收缩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非均匀分布的,在远离权力中心的人群,资金收缩的幅度和速度更快。举个例子,银行同样给中石油和某小小制鞋厂发了两笔数额一样的贷款,当央行提高准备金率的时候,银行要收回资金,你觉得他会首先去问中石油讨钱吗?同样,即便CPI开始下降,物价的下降也不是均匀分布的,垄断行业的物价总是最后一个下降或者不降,比如油价、电价,最先下降的往往是最和农民利益休戚相关的肉价、米价和菜价,而这恰好确是国家调控的核心目标,这是当前最大的一个笑话。
反过来,当货币处于宽松扩张状态,首先受益的也是紧紧围绕在权力中心的行业。货币的流出也不是均匀的,而是依次递减的状态。货币从银行出来首先流入了“资质良好”的国有垄断企业以及跟权力者有着勾兑行为的老板和企业,进行诸如4万亿投资之类的铁公鸡项目,那么获益的是垄断国企、潜规则受益者和垄断国企的员工。接下来货币再通过分包、采购等方式,慢慢扩散至远离权力中心的企业和个人。等一圈轮下来,那些毫无背景的小企业会发现,什么狗屁货币宽松,去年接个单子3000元,今年还是3000元!
由于中国这种以权力为中心的经济模式的作用,无论是紧缩还是通胀,其实都在进行着一场悄然不知的财富再分配。紧缩的时候,穷人的财富缩水的最厉害,通胀的时候,穷人的财富膨胀的最无力。如此,货币便不再流入最合理的地方,而是流入最有权力的地方。这种状态之下,单纯为了控制物价而执行的紧缩政策有何意义?每次的经济政策都只是对财富的又一次逆向再分配而已。
我来说两句!